时间:2021-3-29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木拱廊桥是一种“河上架桥,桥上建廊,以廊护桥,桥廊一体”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,它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,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品类,被誉为古代木构桥梁的活化石。现存的木拱廊桥数量极少,全国仅一百一十多座,而宁德市有五十六座,宁德木拱廊桥数量之多、工艺之精、保存之完整且延续之久,在我国实属罕见,堪称木拱廊桥的宝库,宁德也因此荣获“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”的美誉。

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包含“营”(设计)和“造”(建造)两重含义,以传承人对自然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,因地制宜,因材施用,采用原木材料,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,运用“编梁”等核心技术,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。

升平桥桥屋内的藻井,藻井有避火之意,是传统木结构建筑常见的设置

建造木拱桥的设备很简单,也很传统,主要有水架柱、天门车(手绞车),均为木制。建造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,其他木匠操作。木匠建造工艺有严格的程序,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。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、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伴随着木拱桥从动工兴建到完工的整个过程,产生出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动,有择日起工、立鲁班神橱置办喜梁、祭河动工、上梁喝彩、取币赏众、踏桥开走、上喜梁福礼、完桥福礼、安置神龛等,这些造桥习俗与造桥技艺,成为了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升平桥桥内雕梁画栋,木拱廊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美术载体

上梁仪式

木拱廊桥的建造过程

01

选桥址

一要考虑“风水”,大部分木拱廊桥选址在乡村溪流的下游,俗称“水尾”,以补溪流形成的风口,保乡村之“风水”。二要考虑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供砌筑桥堍用,尽量选择溪面较窄处建桥,减小跨度。

依照风水理论,廊桥常常选址于乡村溪流下游的“水尾”

02

建桥堍

由于木拱廊桥产生的水平推力作用于台基,桥堍位置的稳定是整座桥梁安全的前提。桥堍一般分为三种:或用自然悬崖岩壁修整凿成,或在溪边岩石上用条石或块石砌筑,或在岸边砌筑桥台或在岸边平地做船形墩为桥台。实践中,桥堍多修筑在溪水面较窄且两边或一边有凸出岩石的岸边。

03

测水平

两岸桥堍相距短者十余米,长者数十米。造桥木匠在实践中创造了竹笕水平法。具体做法是:把毛竹(要口径大者)劈成两片,溜掉竹节,用“三脚撑”(三根木条捆成的三脚支架)把毛竹撑住并连成一直线,接头处用黄泥堵住。往竹片内装水,调节每根竹片高低至水平。

04

架三节苗

砌好牢固的桥堍后,先要安装好三节苗底座。这里的“苗”指的是木质拱桥构件。三节苗下端做凹口,插接在三节苗底座上;上端做方榫,将制做好的三节苗斜苗起吊放置在木架柱上,并在斜苗的上端安装垂直于桥跨方向的横梁,完成木拱的三边形木拱架。

05

立将军柱

完成三节苗后,在三节苗石上的两边竖立柱,木匠称为“将军柱”。在两根柱之间加横梁,横梁下插入一排木柱形成门式构架,其柱与桥堍间用短木塞紧,为之后做桥板苗用。将军柱和三节苗斜苗形成夹角,为铺设五节苗系统做铺垫。

06

架设五节苗

将五节苗垫苗木置于夹角处,五节苗的下斜苗与三节苗的斜苗交错排列。三节苗系统和五节苗系统相互咬合扶持,形成互承结构,这是共同承受荷载的关键。

07

上剪刀苗

为加强木拱廊桥抵御侧向位移的能力,须安装剪刀苗。剪刀苗中间的交叉处有的用铁箍套住,有的则在交叉点中心钻孔插入铁条。剪刀苗的作用是使木拱桥减少左右摆动。

08

安桥板与马腿

桥板也称纵横梁,一方面桥板苗的架设使桥体的主要受力结构形成整体,能够更好地抵抗水平推力的作用,防止桥体被狂风吹倒;另一方面桥板苗还可以控制桥面坡度,方便人们行走。为使桥板苗平稳受力,在拱架上安装“人”字形木撑,称为“马腿”。

09

架桥屋

闽东人称房屋为厝,称木拱廊桥为厝桥。桥屋多为四柱九檩抬梁式结构。架桥屋先做中心间,然后由中心间向两头扩展。关于桥屋高度与宽度,行内有“七轿八马”之说,就是桥中人行道高七尺宽八尺。桥屋脊有的做成简朴的双坡顶,有的做成雄伟壮观的飞檐翘角。完成盖屋顶、做神龛、钉挡风雨板等工序后,整桥建造即结束。

木拱廊桥的结构透视

屏南广福桥的结构透视图

寿宁仙宫桥的结构透视图

一部权威的中国人文地理百科全书

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

一个城市对外宣传平台

(向上滑动查看宁德名片)

宁德名片

山海宁德

三都良港

廊桥之乡

锂电小镇

闽东畲乡

《中国国家人文地理》官方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热点内容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